銀河電子:公司與華為、小米暫未有業務合作
952025-07-05 07:37:29
文|李景濤 尹欣馳 吳威辰 孫晨曄 陳彥龍
康凱 柯邁 劉海博 安家正
2025新年伊始,具身智能全球領先企業特斯拉的首席執行官馬斯克針對Optimus再度對釋放了清晰的量產規劃:2025年特斯拉人形出貨量將接近1萬台,未來每一年出貨都將是數量級式提升。頭部公司將機器人產品推向量產,將對整個行業的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帶來重大影響,國內的整機和產業鏈環節有望顯著收益。
▍我們預計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超萬台,2030年出貨量超過500萬台。
我們認為全球勞動年齡人口下降、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用機器替代流水線上的簡單重複勞動並逐步成為人類生活的多場景下的助手是一大趨勢。“人形”是最適合人類社會所有場景的形態,無需改變場景來適應機器,一旦技術成熟可直接用於所有社會場景。根據特斯拉2024年年度業績會,特斯拉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預計近萬台,並將首先部署在特斯拉自身的汽車工廠內。同時,考慮到其他行業代表性廠家也已經開始量產人形機器人,我們認為2025年人形機器人出貨將會突破1萬台。到2030年,我們預計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達到500萬台左右,市場需求會升至約7500億元。政策端,2023年10月,工信部印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積極鼓勵人形機器人發展,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四川、安徽也形成了各自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特斯拉行業領先,Figure AI以及中國主機廠人形機器人方案百花齊放。
特斯拉在2021年AI Day第一次提出要做“Tesla Bot”,並憑借自身在AI訓練和汽車行業工程化的經驗,已經將自研的Optimus迭代到第三代並開始在2025年1月特斯拉的加州弗裏蒙特工廠開始招聘人形機器人產線工程師,著手開始特斯拉人形機器人量產。海外玩家中,Figure AI機器人也進展較快,在2024年發布的Figure 02已經在寶馬產線試用,表現出高協調性和精確性。國內企業中,宇樹科技的H1機器人亮相央視春晚,引來高關注度,口碑破圈;華為、BYD以及其他人形機器人玩家產品也都初露端倪。人形機器人行業呈現特斯拉為代表的國際巨頭領先,中國一眾玩家快速跟進,共同迭代的局麵。
▍人形機器人軟硬一體,執行器在成本占比高,降本目標大,需要製造優勢賦能。
人形機器人是軟硬一體的係統,其中軟件的核心是人工智能的端到端大模型。而在硬件部分,一個人形機器人的硬件以特斯拉的Optimus為例,包括電池、控製器、傳感器、執行器(旋轉執行器、直線執行器、靈巧手)、殼體等部分,我們拆分其硬件成本,成本最高部分為機器人關節,靈巧手等部分也具備高單機價值,考慮到目前各家主機廠人形機器人仍在工程早期,人形機器人降本訴求依然巨大,需要有製造優勢的供應商賦能。
▍中國汽零具備天然優勢,主要零部件供應商價值開始確認。
在特斯拉的新能源汽車成功道路上,中國供應鏈幫助巨大,研發的快速響應、製造優勢以及保供能力都幫助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一年內月產量爬升至超過2萬輛(根據Marklines數據)且根據特斯拉電話會表訴,上海工廠的本地化率從不足30%提升至80%以上,本地化生產後零部件性能優秀(如電機等本地化後Model Y的一些版本功率提升22%),並能夠通過自身工藝技術迭代和製造能力提升支持特斯拉的新能源車不斷降本。由於人形機器人對創新和降本訴求更高,研發的快速響應和製造優勢尤為重要。得益於前期和中國汽零企業的長期合作,加上汽車零部件許多地方與機器人零部件有相通之處,特斯拉中國區的產業鏈潛力巨大,車鏈有望形成強力支撐。我們也注意到一些頭部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正在泰國建廠,穿越政治波動,進一步提升配套特斯拉供應需求的能力。
▍風險因素:
人形機器人需求不及預期,人形機器人量產難度高於預期,人形機器人降本速度低於預期,人形機器人法律法規限製導致應用受限,人形機器人運用效果低於預期。
▍投資策略:
人形機器人進入落地階段,機器人產業鏈標的確定性顯著增強,我們認為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標的迎來飛躍拐點,我們認為優秀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經加緊布局,他們憑借出色的供應能力和成本控製能力將能夠在人形機器人的浪潮中打造出自身的新的成長曲線。
本文節選自研究部已於2025年2月13日發布的《汽車及零部件行業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專題—步入量產時代,開啟全新篇章》報告,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
本資料所載的證券市場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證券”)的研究部編寫。中信證券研究部定位為麵向專業機構投資者的賣方研究團隊。通過微信形式製作的本資料僅麵向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行為。中信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公眾號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中信證券的客戶。若您並非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製投資風險,應首先聯係中信證券機構銷售服務部門或經紀業務係統的客戶經理,完成投資者適當性匹配,並充分了解該項服務的性質、特點、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及若不當使用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或損失,在此之前,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感謝您給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問,敬請發送郵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聲明:
本資料定位為“投資信息參考服務”,而非具體的“投資決策服務”,並不涉及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需特別關注的是(1)本資料的接收者應當仔細閱讀所附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周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2)本資料所載的信息來源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證券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同時其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後續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會因為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標準、采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中信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製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3)投資者在進行具體投資決策前,還須結合自身風險偏好、資金特點等具體情況並配合包括“選股”、“擇時”分析在內的各種其它輔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決策。為避免對本資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資評級、目標價格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4)上述列示的風險事項並未囊括不當使用本資料所涉及的全部風險。投資者不應單純依靠所接收的相關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須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本訂閱號中的所有資料版權均屬中信證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發送或複製本訂閱號中的內容。除經中信證券認可的情況外,其他一切轉載行為均屬違法。版權所有,違者必究。